海绵城市从吸水开始 受城市内涝影响,国家提出“海绵城市”建设,即让城市像海绵一样,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“弹性”,下雨时能吸水、蓄水、渗水、净水;需要时将蓄存的水“释放”并加以利用,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以及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。吸水——作为“四道工序”**将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,水被吸收了才能有效的蓄水,从而进行相应的其他的程序,达到海绵城市的较佳状态。 吸水从道路开始 如今已有很多城市被列为“海绵城市”的试点城市。未来这些城市的建设将扭转传统的建设模式,减少依靠灌渠、泵站等设施排水,增加利用渗水铺装、植草沟、雨水花园、下沉式绿地等措施组织排水。既要加强对坑塘、河湖、湿地等水体的保护与生态修复,更要增加以建筑、小区、道路、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的透水铺装。 道路从透水地坪开始 透水地坪与以往采用沥青混凝土、水泥混凝土、石板材或水泥砖铺的路面不同,它是由骨料、水泥、水、增强剂搅拌形成的多孔轻质混凝土铺设而成。由于不含细骨料,均是由粗骨料表面包覆薄层水泥浆从而相互粘结,形成孔穴均匀分布的蜂窝状结构,从而让雨水迅速的被吸收,渗入地表,首先实现海绵城市建设中的“吸水”要求。